心理百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咨询设置 > 心理百科 > 正文

依恋理论

作者: 日期:2024-04-22浏览:

依恋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(John Bowlby)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,旨在解释婴儿与照顾者(通常是母亲)之间的情感联系,以及这种联系对个体后续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影响。鲍尔比认为,依恋是人类婴儿生存的基本本能,因为它确保了婴儿能够得到照顾者的保护和支持。

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:

1. 依恋行为系统:鲍尔比认为,婴儿有一个天生的行为系统,称为依恋行为系统,它在婴儿感到不安全或受到威胁时会激活。这导致婴儿寻求接近照顾者,以获得安全和安慰。

2. 安全基地:照顾者作为婴儿的“安全基地”,婴儿可以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周围的环境。当婴儿感到安全时,他们更愿意探索和玩耍,因为他们知道照顾者会在需要时提供支持。

3. 依恋风格:玛丽·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鲍尔比理论的基础上,通过“陌生情境实验”进一步发展了依恋理论,识别出几种不同的依恋风格:

- 安全型依恋:婴儿将照顾者视为安全基地,在探索新环境时会寻求照顾者的安慰,并在照顾者返回时欢迎他们。

- 焦虑型依恋:婴儿对照顾者的离开表现出极度焦虑,即使在照顾者返回后也难以平静下来,对探索新环境持谨慎态度。

- 回避型依恋:婴儿对照顾者的离开和返回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,似乎不依赖照顾者的安慰。

- 混乱型依恋:婴儿在照顾者离开和返回时的反应不一致或混乱,表现出矛盾的依恋行为。

依恋理论对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不仅解释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,还涉及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调节、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。依恋风格被认为对个体后来的恋爱关系、友谊和社会交往有着长期的影响。此外,依恋理论也被应用于临床心理学,帮助理解和发展治疗方法,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早期依恋关系中受到创伤的个体。